省级贫困村仁和乡伏龙村,山高路远,交通不便,村级资源贫乏,为破解脱贫难题,该村迎难而上,按照“实事求是、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、精准扶贫”的原则,修公路、补短板、兴产业、促增收,现在该村50多户贫困户家家住进了新房,过上了好日子。

(视频)

伏龙村位于仁和百竹海内,虽全村林业资源丰富,但山高坡陡,道路不通,导致大多数村民进出通行难、产品运输难、产业发展难。

仁和乡伏龙村党支部书记 杨正江:当时这个村基础设施极其落后,有很多竹产业无法运出去,极度地贫困,生活水平就是自己种的粮食,自产自吃,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,人均收入大概是一两千元。

在被列为省级贫困村以后,村里为了补齐道路阻碍发展的短板,结合扶贫政策,开始在村里修路。

杨正江:我们从2014年开始到2016年的3年时间,修了20多公里标准的碎石路,2016开始又进行了大力的硬化,到现在为止已经硬化了15公里的硬化路,达到了每个组都通了硬化路。

交通的疏通为伏龙村打开了致富之门,贫困户胡晓明率先利用扶贫政策在家里搞起了土鸡养殖,而且规模越做越大。

仁和乡伏龙村贫困户 胡晓明:拿今年来说,我总共养了300只鸡,300只本地土鸡,那么到现在为止,我卖了200只,就是说今年我总共卖的,饲料成本这些除开,有八千五六百块钱,这是我的纯利润。

以前由于父母生病,家里一直贫困,现在胡晓明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致富路加上扶贫政策的支持,让他对以后的生活是越来越有信心。

仁和乡伏龙村贫困户 胡晓明:我们这些村现在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,前几年车子要想开到厂坝头来根本不可能,走路可能要水鞋穿起。加上现在我们的政策,这就是习总书记说的撸起袖子加油干,他给我们本钱,我们自己加油干活路,我们赚钱撒,这个信心就上来了。

不仅仅是胡晓明一家,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,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也陆续搞起了种养殖。与此同时,村里还在集体经济上下功夫,一改无村集体收入的难题。

实习记者 李平:我现在是在仁和乡伏龙村的冷水鱼基地,在我身后是专门喂养杂交中华鲟和虹鳟鱼的专用流水池,这里的珍稀冷水鱼一年产量在一万斤左右,能为该村创造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上。

除了冷水鱼基地外,村里还有53户贫困户入股的肉牛产业,贫困户到户项目资金入股资金达73.9万元。

杨正江:这个集体经济的分红,是按我们专合社的收入,最低按百分之五的保底分红,还有第二次分红。我们一年的产业利润大概在十万,现在的规模,贫困户分了接近七万。

通过项目实施,伏龙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,建卡贫困户53户222人得到了精准的帮扶,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。

贫困户 文志中:跟那会儿比起来就大有出入了,现在我们做来就够吃了,年终现在一千八百还有点,每年都有红分,生活满意了,生活好了。

杨正江:现在我们今年50多个贫困户已全部脱贫,已经全部达到了一超六有的脱贫标准,每户都住进了新的房子,收入也达到了人均3600以上。下一步,继续把我们的路维护好,把竹子尽量地把它运出去,变废为宝,把这个资源盘活,让群众的收入达到更大的增收。

来源:江安广播电视台
登录江安橙乡网客户端,分享美好心情
14人点赞
阅读全文  

阅读 4891   评论 3

精选留言
写留言
精彩推荐
打开江安橙乡网,查看更多精彩内容
提示信息

Ps:啊哦~只能在客户端里面玩哦~

提示信息